明初年间,老百姓爱吃南京板鸭,皇帝也爱吃,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就“日食烤鸭一只”。宫廷里的御厨们就想方设法研制鸭馔的新吃法来讨好万岁爷,于是也就研制出了叉烧烤鸭和焖炉烤鸭这两种。叉烧烤鸭以“全聚德”为代表,而焖炉烤鸭则以“便宜坊”最著名。金陵烤鸭是选用肥大的草鸭为原料,净重要求在2.5公斤左右。
朱元璋建都应天(南京)后,明宫御厨便取用南京肥厚多肉的湖鸭制作菜肴。为了增加鸭菜的风味,厨师采用炭火烘烤,成菜后鸭子入口酥香,肥而不腻,受到人们称赞,即被宫廷取名为“烤鸭”。
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,烤鸭技术也带到北京,并被进一步发展。由于制作时取用玉泉山所产的填鸭,皮薄肉嫩,口味更佳。烤鸭很快就成为全国风味名菜。北京两家有名的烤鸭店“便宜坊”“全聚德”,便是明朝时开业的。“烤鸭”在明朝时成为北京官府人家中的席上珍品。
到了清朝,官吏们常常收购北京烤鸭,供皇帝及其亲属享用。据《竹叶亭杂记》记载:“亲戚寿日,必以烧鸭相馈遣。”烧就是烤,可见烤鸭还成了当时勋戚贵族间往来的必送礼品。又有《忆京都词》这样写道:“忆京都,填鸭冠寰中。焖烤登盘肥而美,加之炮烙制尤工。”
北京最早的烤鸭店是金陵“老便宜坊”。又据有关记载,北京便宜坊烤鸭店开业于明永乐十四年(1416年),而全聚德烤鸭店则开业于清同治三年(1864年),比便宜坊晚了400多年。《全聚德史话》追溯北京烤鸭的源头:北京历史上曾有过许多家烤鸭店。字号最老的数宣武门外米市胡同的“老便宜坊”,其匾额上冠有“金陵”二字。“老便宜坊”是明朝时从南京迁来的,当年生意兴隆,名声响亮得很,单是门两旁那副“闻香下马”“知味停车”的对联,便颇能引人垂涎。后来的烤鸭店,有许多家都套用了便宜坊的字号。有的仅改动其中一字,例如“便意坊”,或者“明宜坊”,或者“便宜居”等等。
最新评论